OPEC大势已去 油价或将不再受其影响
2016-05-17 12:19来源:
5 月2日,欧佩克理事会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就固定产量、支撑价格的长期战略进行讨论。由于沙特和伊朗在固定产量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草案未能达成。世界著名 能源学者丹尼尔·耶金在采访中评价,欧佩克作为一个决定性力量的时代或许已然过去。欧佩克与油价之间的“默契”已大不如40年前。
冻 产协议告吹后,在欧佩克放任生产的状态下,4月布伦特价格同比增长了21.5%, 4月28日收于48美元/桶,为7个月来最高。40年前,欧佩克在成立不到20年时间里取代了“七姐妹”,掌控了世界石油供应源头,掀起了20世纪70年 代石油市场的潮涨潮落。两次石油危机,可谓波斯湾打一个喷嚏,整个西方都感冒。
然而,面对2014年以来油价节节走低,依旧是世界最重要石油输出组织的欧佩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欧佩克力气不够了,还是油价本身变重了?“后欧佩克时代”,油价的权柄交给了何人?
讨论影响油价的因素,得从石油的属性说起。在20世纪早期,作为自然资源,石油的价格简单地由墨西哥湾基准价加上运费来标定。而随着石油的商品、政治、金融等属性出现,油市远不是标价所能决定的了。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石油的根本属性是商品属性。石油生产和需求扩大,资源和市场不均衡分布使石油贸易规模增长。成本不再是定价唯一因素,供需变化影响越来越突出。20世纪50年代欧佩克打破西方公司一体化,使供应和需求形成两个阵营。
20 世纪70年代,欧佩克凭借世界70%储量和超过一半的出口量,垄断了石油供应。然而,之后石油供应阵营越来越向多元竞争演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俄罗 斯、北海、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力量的出现,欧佩克的垄断被打破。近年来,随着北极、深海、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兴起,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勉强维持在40%。 2013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力量贡献了世界原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无论是欧佩克内部分歧加深,还是非欧佩克外部崛起,供应多元化竞争化将是不可逆 趋势。
石 油需求阵营的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并对油价有反向冲击力。需求因素主要与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及节能技术等因素相关。20世纪70年代主要 消费国提高国内石油税率,约束消费,有效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1974年,国际能源署(IEA)成立,主要消费国加强石油储备、节能降耗等合作减少石 油需求,从而影响油价,增强话语权。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3个月里油价从每桶14美元飙升到40美元。IEA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 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有效稳定了市场情绪。
今 天,非经合组织(OECD)国家消费增量已经超过OECD国家,将是未来石油消费的主要市场。亚太、非洲、拉美的发展对石油需求还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 欧佩克产量已到上限,未来石油增量主要依靠非欧佩克来实现。可见,传统的供需结构正在变化,欧佩克不可能再一家独大。多元供需博弈的格局下,影响力式微不 可避免。
OPEC 长期战略每五年制定一次,旨在勾画各成员国的目标和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沙特和伊朗在OPEC长期战略上的深刻分歧,对原油市场和经济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据 彭博社消息,OPEC成员国在“减少产出”、“设定生产配额”、“找到OPEC成员国利润最大化的不同方式”这些措辞上存在分歧。
知 情人士消息称,沙特想法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他们现在认为设定油价目标已经没有意义,因国际市场疲软反映的是结构性改变,而非暂时性趋势。伊朗理事 Hossein Kazempour Ardebili宣称,应将“有效的产量管理”作为最高的长期目标之一,这是OPEC成立的意义所在。但沙特理事Mohammed al-Madi却认为,过去几年中世界已发生太多变化,这么做只会是徒劳无功。
彭博社指出,若按照沙特的想法,作为OPEC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控制供应管理国际油价实将宣告终结。
去年11月,OPEC在其长期战略草案中列出了将要面临的十项挑战。伊朗在该草案中将首要挑战表述为“将油价可持续地维持在最佳水平,以及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维持有效的生产管理。”
对此,CNBC撰文指出,根本问题是OPEC是否承担起传统角色,将稳定供应和支撑油价置于首位,抑或继续执行拒绝削减产量抢夺市场份额的思路。
伊朗及阿尔及利亚等成员国都希望扮演“稳定油价、管理产量”的传统角色;而沙特及其盟友则希望不再尝试管理市场。
在稍早的LTS草案中,有伊朗和阿尔及利亚提出有关支撑油价举措的备注,例如设定价格目标或下限,以及恢复OPEC配额体系。但沙特反对恢复配额体系,该体系在2011年遭到废除。
《华 尔街日报》指出,沙特不愿意和队友达成一致的长期策略,可能是因为这个OPEC老大在打自己的算盘。不久之前,沙特副王储Mohammed bin Salman宣布了将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上市的计划,并打算将这家巨头企业逐步转型为“能源和工业巨头”。其意图再明显不过:减少对石油经济的依 赖。
《华尔街日报》称,原本大家以为石油市场问题是以OPEC为主的中东传统产油国与美国页岩油之间的竞争,但现在却发现,不要说减产,中东主要产油国连在稳定产量方面都谈不拢。主要产油国无力采取削减供应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措施,这对油市有着长期层面的重要意义。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OPEC维也纳会议传来消息,由于原油供应和需求基本面有所改善,原油市场价格有所好转,OPEC成员国认为冻产计划或将不再必要。原定于6月2日的OPEC会议可能不会再探讨产量政策。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围绕石油资源及运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逐渐激烈,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这使得石油在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了政治属性。
在 国家之间的博弈中,石油往往被当作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来实现政治、经济利益。政治因素之所以会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特定时期 内某些社会政治事件作用于供需关系,并且形成市场恐慌的心理预期。尤其是与中东地区相关的政治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
20世纪末,随着油价变动愈来愈频繁和剧烈,金融工具崭露头角,市场参与者对借助金融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量国际金融资本通过石油衍生金融产品参与到石油市场中,使得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
期货市场是预期的供需之间进行的交易,期货聚集了对现实石油各种供求信息的判断,其价格更透明、竞争更充分。从1984年到2004年纽交所石油期货增长了30倍,以其价格市场发现功能,逐渐取代了组织或国家行政价格主导市场定价的局面。
然 而,期货市场受到国家政策、重大事件、地缘政治、投机者预期等各种信息的影响,这使得油价短期剧烈波动更加频繁。有时在投机者的炒作下,油价甚至会脱离供 需基本面。有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8年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有1/3以上可以由期货市场投机来解释;而其他众多因素,如原油品质变化、剩余产能减 少、库存变化等,只贡献了不到2/3的变动。
此外,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也增强了石油的金融属性。美元币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购买力,还会引起投机资金在货币市场与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大规模流动,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的变动。美元的表现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风向标。
可以说,石油的金融属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现货市场供需双方在油价上的话语权,而让更多影响因素通过金融市场与油价关联起来,“一家独大”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分解。
除 了供求、政治、金融三大因素外,影响油价的因素还包括原油库存、投机预期、技术进步、气候状况、经济结构、各国政策、替代能源发展等。油价呈现出长期走势 和短期波动叠加,传统供需与新兴因素交织,国家、集团意志与市场自由主体博弈,产供贸需各个链条环节相互制衡影响,价格升降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原因和数目日 益庞大的各种市场参与者。
因此,如今的油价已从垄断集团的单方面定价变成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金融市场定价,油价话语权不断地被分解稀释,油价“受力”更加均衡。
尽 管库存较高等因素不断提醒人们,油市仍供应过剩,但油价自1月触及12年低点后,已经反弹超过75%,而且有迹象显示,油价下跌开始遏制美国页岩商等高成 本石油供应。然而,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善,OPEC产油国在为市场份额而加大火力增产的戏码仍然上演得如火如荼。
路透社本月初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伊朗和伊拉克产量大增,且远远超过了科威特石油工人罢工与其他产油国生产中断造成的影响,4月OPEC总产量大增并接历史最高水平——4月OPEC每日供应量增至3264万桶,高于3月的3247万桶。
与此同时,4月OPEC总产量水平几乎与1月的3265万桶持平,当时印尼重新加入OPEC推升该组织总体产量,而且其他12个成员国的产量也达到路透于1997年开始这项调查记录以来的最高。
OPEC 一众产油国中,伊朗4月产量增幅最大。该国希望在西方解除制裁后,能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因此拒绝在产量回到制裁前水平之前限产。伊朗4月每日产出为 340万桶,接近2011年底时的350万桶,当时西方制裁尚未加强。然而消息人士称,部分原油可能来自库存,从而暂时推高了4月产量。
伊拉克产量也有提高。该国南部4月出口量可能创下纪录新高,该国2015年的产量增长为OPEC成员国中最快。此外,伊拉克南部石油公司数据显示,该国4月原油日均出口336.4万桶,高于3月份的329万桶,也逼近了去年11月创下的历史高位——336.5万桶。
尽管在OPEC与非OPEC国家的冻产协商流产之后,沙特曾暗示要提高产量,但这一OPEC的头号原油出口国4月的产量没有明显变化。沙特4月产量估计为1015万桶/天。
在 产量下滑的国家中,降幅最大的当属科威特。该国石油工人持续三天的罢工一度导致产量下降过半,并导致炼厂运营受限。尼日利亚因费卡多斯原油无法出口、 Brass河的船运短暂中断等因素导致原油产量下降。装运问题、电力短缺和其他问题导致委内瑞拉日供应量下降估计4万桶左右。
美国能源部长莫尼兹在出席七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后表示,全球石油供需将在约一年内恢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活跃钻机的数量已经降低,而目前利好油价的因素或许会改变市场的驱动力,但同时不能忘记的是,全球还拥有规模庞大的石油库存,一些产油国的增产意愿依旧强烈。